
《2025艺术财富报告:艺术市场价值标杆》的发布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不仅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更折射出艺术市场在全球经济与文化生态中的深层价值。那些具有前瞻眼光的投资者,已经在这一领域获得了可观的回报。

沈三草原名沈从斌,1958年生于浙江温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亚太经济领袖联合会艺术顾问,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浙江当代中国画硏究院研究员。2004年始定居上海,现为上海独立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沈从斌卷》(大红袍)《走进名家工作室——沈三草彩墨》等多本画集。多幅中国画作品在北京保利、瀚海、上海朵云轩、浙江西泠等拍卖成交。
【马放华山】66 X 172cm
保利拍卖46万成交
【醉翁亭记】138 X 68cm
保利34万5千成交
【西园雅集】138 X 68cm
保利34万5千成交
【烹茶图】38 X 68cm
保利11万5千成交
【人生得意须尽欢】68.5 X 45cm
朵云轩11万5千成交
【金谷酒会】68.5 X 68cm
朵云轩18万4千成交
【清江祥云】69 X 47cm
朵云轩9万5千成交等,及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等收藏。

文脉在心法自在我
——沈三草的中国画艺术
徐恩存/撰文
处在历史巨变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格局中寻找自我、确定自我,在焦虑中突围、在解构中重构……,这已成为当代画家面对的基本情态;与之不同的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画家沈三草,却显得神闲气定,不趋时尚、不求闻达,依然故我,他的山水画亦是特立独行的产物。
沈三草书画俱佳,善行草,银钩铁划,点线灵动飘逸,似笔走龙蛇、风清骨峻,悠然而来,苍茫而去……,就绘画而言,三草每每以书入画,重在笔墨美感的突显与展示,且在点线的游动中,强调提按顿挫、中锋转侧锋的变化,变“画”山水为“写”山水,使一幅咫尺山水在他笔下简洁、概括、精炼、含蓄……,极富文化韵致,耐人寻味。
他的画面中始终漾溢并焕发着笔墨变化所产生的笔型、笔性之美与干湿浓淡对比、互动的郁勃生机。在“意到笔不到”的领悟与感受中,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神引领,坚持从中国画写意本质和文化特点出发去探究笔墨语言、心象情绪、境界生成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他的每幅作品,不论尺幅大小,都注重绘画本身与笔墨本体的研究,使之在继承古代文人画的经验、资源中,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自觉与当代文化语境的现代美感魅力追求,进而形成他作品的特质和审美张力。
沈三草对中国画及其笔墨语言的研究,进入到内部与本体层面,不停留在经验层面,是有特殊意义的。从画家的《仰看乔木深》等水墨作品,以及《青山旅行》、《坐看闲书》等彩墨作品,分别看到一条回归自我的轨迹。即从古典文人画的趣味性用笔与散淡避世情怀,过渡到充满现代感与当代人情绪的热烈、厚重与拙朴,由此产生令人刮目相看的非凡意义。

沈三草的绘画在继承、借鉴、转换与思考中,形成了多维性与多意象的丰富特点,使作品个性愈加鲜明。只有以艺术的纯粹性替代泥古的功利性,在艺术的自觉中,作品才渐趋于浓厚的书写意味,现代精神的激情、自然性情的趣味。在历练中,他的作品呈现出了成熟与纯正交融的特有气息与品质。
文脉在心,而不在表面;法自在我,我用我法;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者,才能做到用自己的语言言说世界。细读画家近作的无标题系列,与果蔬花卉等小品,则看到画面简洁、色彩浓重,气氛详和,人物的符号化表现,在不失写意的风格中吸收了印象派油画的表现性元素,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天籁般的纯真本色;画面处理尽量率意,不加雕饰、力求回归原初的本质;在看似拙笨的线条中,体现了书写的韵致,画家强调的是对天真本色的向往与憧憬,关注的是心灵的纯净与自由和谐图景的编织。在神秘、梦幻中,三草完成新审美境界的营造,也完成了笔墨的转换。
在沈三草的作品中,表象的古典情致,谙含着他对文化过去时的追忆,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他对现实的热情,现代主义的失衡、符号化、以及非合理的情绪性自由表达,则体现对现代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沈三草的中国画,题材广泛,涉猎山水、花鸟,但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是一些虚灵散淡之作,以寻常情境入画,风物小景笔墨虽简,但也独具趣味。他的作品,可谓“书者,心迹也”,即使寥寥数笔与简约淡泊,或不经意的点染勾勒,都是日积月累的素养积淀和生命情调的坦露。
正因此,沈三草敏于心、感于物,或为自白独语,或为感时伤怀的咫尺图景,但流溢的确是画家内心意愿和灵魂质地,可以说,这种洒脱自由其实也是人性纯真本色的表现。
沈三草的中国画,不属于时尚,而是一种恒久精神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