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墨海千年承古韵,山河万里写新章
中国砚台,一方静默的天地,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重量。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石器,到汉唐的规制成形,再到宋元的文人雅趣,砚台不仅是书画创作的实用之器,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它以石为骨,以墨为魂,在历代文人手中被赋予生命,成为“文房四宝”中最为厚重的一环。砚上的每一道雕痕,每一处包浆,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文人的哲思,见证着华夏文明在笔墨间的流转与升华。
《砚国春秋·墨韵山河》专题报道,正是以砚为媒,探寻这一传统器物背后的人文脉络与艺术嬗变。我们深入砚乡故地,访名家、探古法、观新作,试图在墨香与刀凿之间,还原一部由砚台书写的文化史诗。
本专题特别聚焦“翰墨名家”——他们终身伏案研墨的书画大家,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将看到:一方砚台如何从山间顽石蜕变为案头清供,又如何从实用工具升华为文化符号。他们的故事里,有对传统的敬畏,有对创新的执着,更有对“以器载道”这一东方哲思的当代诠释。
笔墨当随时代,而砚台始终是沉默的见证者。当我们以现代传媒的视角重新凝视这一文化瑰宝时,或许能发现:砚台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文房之首”的历史地位,更在于它始终以温润坚贞的品格,提醒着每一个执笔之人——在疾驰的时代里,仍需保有“磨墨如病夫,下笔如壮士”的从容与笃定。
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砚的国度,聆听石上春秋,感受墨韵山河。
张文瑞艺术简介
张文瑞,汉族,大专文化,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人。自幼酷爱书法,受小学语文老师和邻居教书先生的影响,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参加工作后,利用闲暇之余,研读名帖,临摹习字,书法有了一定基础。2007年6月,有幸参加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工作,有机会结识诸多书法名家与大家,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一些重要活动,得到书法名师的指导与艺术环境的熏陶,书艺有了很大进步,并逐步形成自已的风格,以“二王”为主,兼容其他。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省级展览,并在法国巴黎、匈牙利布达佩斯、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作品刻成石雕和烧成瓷板,展放于北京市报国寺与山西太原古县城风景区。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美国集邮集团中国艺术基金会等单位将其作品印制成邮票,在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发行。《荣宝斋》《中国美术》《经济》杂志等刊物选登其作品。中国文联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艺术专集,将其作封面人物重点介绍。出版有《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张文瑞》(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曾任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海南省书画院书法师,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委员会书法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2008年,荣获“海南省宣传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同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表彰为“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王冕诗《白梅》 69cm×138cm
刘禹锡文《陋室铭》 98cm×180cm
孟浩然诗《宿建德江》 68cm×69cm
我对张文瑞先生早有所闻,曾在不同场合见过他的书法作品。这次有机会深入了解他学习书法的历程,看了他多幅书法作品,感触颇多。
张文瑞先生之所以历练成了一位有笔墨成就、有书法审美影响力的当代书法贤家,与他自幼酷爱书法的启蒙是有关系的,因天赋而入书道,又有勤修碑帖的实践积淀,所以起笔落笔终于写得一手金书锦字。
再者与他的见识有关系,当许多书法习成者只是一味地练帖习碑的时候,书法创作意识就容易进入“拘泥而不练达”的窄窄胡同里。书法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书法的结果就有书匠的呆板。而张文瑞先生除了大练碑帖之外,还致力于寻访名师高人,与许多书法界的大伽大腕或学习、或切磋、或探讨,把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都研究得相当透彻。往来无白丁,论道皆高人,所以他的书法技能如登泰岳,近高人者亦成高人!
《春和景明》 68cm×69cm
《瑞气》 138cm×70cm
走进张文瑞先生的书法世界,可见有诸书皆成的修养宽度。这种广泛练习真草隶篆的笔墨积累,让他在书法的实力层面一样不缺少,成为一位让人敬重的全面手,历代书法家尽皆如是。在诸体书法都有精研而成的基础上,张文瑞先生的书法个性又相当专注地投向了行草,以行草书法达成专而精的翰墨修养,这个路径与“二王”修养一样、与张旭、怀素修养亦趋一致,当然与苏黄米蔡的书法境界也同类相当。
所以看他的行草作品,若《辛弃疾词三首》,就如历代书法贤家一样,写下了不激不厉的书卷气质,落笔如清风明月,起笔似山水风吟。笔里有墨,墨里有笔,写得遂心应手,可以尽善尽美地体现文人书法自然儒雅的好气质。经过一一观览张文瑞先生的书法作品,无一例外都充满了优雅而自如的笔墨神采!这正是文人书法风格古今相续的龙脉质量,也是当代文人书法在书坛无可挑剔的美学表达!
杜牧诗《江南春绝句》 31cm×63cm
《古语》 直径37cm
《胜日寻访泗水滨》把当代文人书法抒情言雅的精气神也表达得相当到位。这不是粗头乱服的江湖体,也不是专为某种展览反复呆笔修整的展览体,就是如同王羲之写《兰亭序》、米芾写《蜀素帖》,情绪来了,意境有了,然后执笔作书,依心而成,天然而为。因此,这样的书法作品看上去天质自然,不求为佳,反为最佳。
实事求是地讲,当代书坛最缺的书法作品,就是这种不为书法而为的佳作。笔未到气已成,相当有看头,非常耐品!现在用这种文人感应自然、应许文化之心的修养境界去写书法的人,真是稀有鲜见的。无论从书法创作的动因也好,还是从书法创作的结果也好,张文瑞先生都堪称当代文人书法家中的优秀人物。按照这种情态写出来的作品,诸如《春眠不觉晓》《山外青山楼外楼》《程颢诗》都写成了审美的琼花玉蕊,也是艺术品收获的珍品妙作。他的书法作品,是当代文人书法儒雅自然呈现的典范,执笔写书卷,落墨遂心境,悟得书道,道法自然功成最佳!
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 182cm×48cm×4
《于右任语》 138cm×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