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top figures Report
高端人物报道
当前位置:
基层党建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崔道和
来源: | 作者:国宝 | 发布时间: 2025-09-11 | 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崔道和

来源:中国网| 2025-09-10 15:46

图片
 
 
前言
 
 
       瀚墨留香,丹青不老。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流淌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精神的追求。
       今日中国,盛世气象恢弘,文艺园地百花齐放。当代书画家们植根于千年传统的深厚土壤,以敏锐的视角感知时代脉搏,以澎湃的激情捕捉生活韵致。他们既恪守古法,于笔墨线条间追寻先贤风骨;又勇于创新,在构图意境中融入现代审美与独立思考。其作品或气势磅礴,描绘祖国山河之壮丽;或细腻婉约,抒写人民情怀之真挚;或抽象写意,探索艺术语言之新境。每一幅力作,不仅是个人才情的挥洒,更是时代精神图谱的生动注脚,凝聚着对家国、对民族、对文化的深情与自信。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系列,旨在聚焦当今艺坛卓有成就的书画名家。通过呈现他们的艺术探索与杰出成就,我们不仅是在记录一个个鲜活的创作个体,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镌刻一份属于民族的国家艺术记忆。他们以笔为耕,以墨为魂,在宣纸的方寸天地间,书写着属于这个风流时代的华彩篇章,推动着中国书画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笔墨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时代风流。
 
图片
 
图片
 
 
艺术简介

       崔道和 笔名崔鹤,1958年3月生,土家族,贵州沿河縣人,历任中共沿河自治县纪委第八届、九届、十届委员,常委,纪检监察室主任,监察局副局长,正科级干部。县书协副会长,县老年书画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产业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书画收藏研究院理事,中国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国际羲之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法协会会员,香港(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特级书画家,中国实力派书画家,著名书法家。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入《中华名人文论大全》、《中华知名人物创新理论宝库》、《中华名人格言》、《永恒的光芒 ——古今中外名人语录精编》、《当代中国科教文集》等多部典籍。词条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等多部辞书。2016年01月,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海峡两岸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金奖。书画作品已被中国集邮宣传中心网、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中国梦·文化梦”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及“一带一路中国梦”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共筑中国梦限量版珍藏邮票出版发行。2016年08月,书画作品被美国集邮集团以庆祝“中美建交37周年”纪念邮票限量珍藏版出版发行。2019年06月,书画作品被名家名作艺术服务中心制作成“一带一路  共建繁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名家名作纪念邮票出版发行。2019年0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节庆颁奖活动中被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授予 “最美奉献者”隆重表彰。2020年06月,荣获全国两会十三届三次会议推荐为“2020·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便载入文化和旅游部《国礼艺术家网》;书画作品被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護基金會、美国集邮集团制作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邮票珍藏册出版发行。同年08月,书画作品被景德镇陶瓷艺术服务中心收入制成陶瓷艺术文化瓶。2021年08月,被中国集邮艺术网和国礼艺术家邮品组委会制作为“红色经典 献礼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周年名家名作”中国澳门邮票典藏及“建党百年”景德镇国礼陶瓷艺术文化瓶载入史册。2023年书画作品被茅臺镇酒業分别收入“茅台醤香  艺术领航”《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国礼艺术家珍藏酒》和 贵州酱王酒业“大师風范  名家典藏”国礼艺术家《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珍藏酒》包装文化品牌。2024年入选《三地风华——跨越海峡的书画情》重点推荐艺术家,2024年荣获第十二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会一等奖。
笔墨载道,鹤鸣于艺
——崔道和艺术的传统底蕴与时代气象


       在当代中国艺坛,崔道和(笔名崔鹤,号猫山居士)是一位融多重身份于一体、兼具传统深度与时代敏锐度的艺术家。他曾任职于纪检监察系统,深耕纪检监察工作数十载,同时长期致力于书画艺术的组织、创作与推广,现任多家艺术机构职务,包括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国际羲之书画院副院长等。其艺术生涯深植传统文脉,又积极回应现代审美与文化传播的新需求,真正实现了“笔墨载道,鹤鸣于艺”的创作理想。

一、传统根基:笔墨精神与文人气质的双重建构


       崔道和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与艰苦训练基础上的。在书法方面,他广涉历代法帖,于楷、行、草皆有所长,尤以狂草见称。其书法取法“二王”之逸、北碑之峻,更融张旭之狂、怀素之畅、黄庭坚之奇与王铎之险于一体。笔下线条如铁画银钩,又如溪流奔涌,在干湿浓淡、提按顿挫之间,不仅传达出文字本身的节奏,更承载了书写时的情感波动与精神张力。

       他的草书作品,如《山行》《海纳百川》《潇洒九霄外,挥舞天地间》等,展现出骨力劲健、气势恢宏的艺术特征。其用笔务追险绝,务使点画如蛟龙腾跃、星汉流走,在快速运动中仍保持结字的严谨与笔力的沉厚,实现了“形”与“势”、“静”与“动”的有机统一,体现出他对“天人合一”传统美学理念的现代诠释。

       在绘画方面,崔道和延续了文人画“以形写神,托物言志”的路径。作品如《秋实图》,以水墨勾勒葫芦藤蔓,不仅状物逼真,更借“葫芦”谐音“福禄”,寄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古松红梅图》中,古松虬曲苍劲、红梅灼灼其华,二者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既承续“岁寒三友”的象征传统,亦注入当代人对于生命韧性与精神高度的礼赞。

二、精神映照:艺格与人格的统一


       中国艺术向来强调“艺品出于人品”,这一点在崔道和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曾任纪检监察干部,为人正直磊落,其笔下自然流露出一股刚正清雅之气。他的书法常书写如“天地以道定乾坤,社会唯德论英雄”等内容,不仅展现艺术功力,更传递出对社会正义与文化道德的思考与担当。
       在其狂草作品中,如《海纳百川》,首字笔墨饱满、气象宏大,通篇虽曲折回环却始终气脉贯通,折射出艺术家宽厚包容的胸襟与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将个人修养、艺术实践与时代命题相结合的努力,使他的作品超越单纯的形式美,成为承载价值观念、沟通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媒介。
三、跨界传播:艺术走出书斋、融入生活

       崔道和的艺术并未止步于宣纸之上,而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跨界传播,深入公共文化生活。自2016年起,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国邮政、美国集邮集团选入“中国梦·文化梦”“中美建交37周年”等主题邮票系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国家名片”。2020年,其作品被镌刻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瓶上;2023年再与茅台镇酒业合作,推出“国礼艺术家珍藏酒”包装系列,使书画艺术融入日常审美场景。
       这些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艺术的传播途径,更体现出崔道和“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笔墨走出书斋、进入生活,在跨越材质与媒介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多艺兼修:诗、画、印的融会贯通

       除书画之外,崔道和亦深研诗词与篆刻,展现出全面的人文素养。其词作《蝶恋花·畅想乌江》以“乌江云水天上露。雾转峰回,处处桃源路……”等句,描绘家乡乌江的秀丽景色,词境如画、意蕴悠长。该词亦与其国画《乌江画廊》相呼应,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
       在篆刻方面,他以“刻鹤图龙”为创作理念,融书法笔意与吉祥纹样于方寸之间。印文设计注重篆书变形与空间布局,线条流畅且富含象征意味,每一方印皆如一幅微缩的图腾,凝聚着深厚的文化信息与人文情感。
结语:传统中创新,多元中统一

       崔道和的艺术世界,扎根传统而不囿于古法,多元探索而主线分明。他以草书为代表,融汇历代名家精髓,在快速书写中仍保持笔墨的凝练与结构的险峻,形成“风骨沧秀蛟龙舞,横绝险劲神鬼惊”的独特风格。同时,他在绘画、诗词、篆刻等多领域的实践,以及推动艺术跨界传播的努力,均体现出一种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现代视野。
       正如其笔名“鹤”所喻示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崔道和以笔墨为舟、以文化为帆,不仅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更以作品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的深度与温度。他的艺术生涯,无疑为“承古开新”这一命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实践案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怪”、“丑”
——浅谈中华书法艺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取向
崔道和
(中共沿河自治县纪委监察局 贵州沿河   565300)
  
       摘要:要推进书法艺术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先在学好和打下传统书法技艺的扎实基础上,传承和开辟自己的个性领域,在遵循古法中出神入化,使自己的字一变应万变,让人领略到大自然典雅淳朴、各有归综、尽善尽美之享受。随着汉字的书写体式顺其自然,挥洒自如地表现出大千世界万象轮回之洋洋大观。这才是书法艺术应致力追求和发展的理想境界。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应是:“点画厚圆、“气韵生动”。以线的活力、气势、韵律寄托书者的感情。书法艺术正是通过线的这种无穷无尽的变化,集形体美与神韵美于一身,凸现自然奇观,形成海阔天空、宇宙万象之自然景观。

       关键词:书法艺术 现代化    发展    战略    取向


       时下,一些学书者常以偏离传统书法之精妙,娇揉造作出一些怪异的形体及理论,名曰:“见怪不怪,见丑不丑,丑中求胜,让墨园飘‘异’香”。据说:这些书家是得示于郑板桥的“怪石铺路”所悟。
笔者认为:板桥学书,是在夯实了传统书法技艺之坚实基础上,悟出自己书法之发展取向的,而不是凭空涉步,平步青云。故学书者,应是在传统书法的根基上打下扎实基础后,再求新的“悟性”,开辟具有自己的个性领域,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书法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要靠我们一代代书人的艰辛努力,将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才能把中华书法不断地发扬光大,推向辉煌。使中华书法这颗璀璨明珠更加打磨铮亮,在世界民族文学艺术之林独放异彩。

       科学的东西是永恒的,但世界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同样靠我们一代代书人的呵护和注入新鲜血液,也就是“吐故纳新”,才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就中华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来看。从远古的象形文字到秦篆汉隶、魏楷晋行,发展到唐草,中华书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从两晋的二王行书到唐代的张、怀草书,中华书法艺术的发展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书圣羲之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变之体,它秀婉含蓄,神韵天成,把行书艺术推向了顶端。此后才有了中国书法更加富于变幻、更加生机盎然的局面。到了唐代,张、怀狂草别开先河,在继承和发扬了二王行书艺术的基础上一泻千里,变幻无穷,更加富于气韵魅力。张草挟雷裹电,横空出世,雄秀奇峻;怀草流畅飞扬,箭拔弩张,横扫千军。开创了草书艺术行云流水,变幻莫测,集天地万象之大观的“花体”。这是继行书艺术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飞跃。也可说把草书艺术推向了极巅。没有草书,就不可能有后来中华书法的世界性地位。宋代以后,中华书法名家辈出,各辟书风。无不使中华书法艺术更加绚丽多彩。一代代炎黄子孙将中华文字的书写体式推向了一个个崭新的阶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书法艺术的内涵和精髓。但凡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无不都是在临池万顷,笔秃千杆的磨练中推陈出新,独创绝学的;所谓“绝学”,就是书家独有的“书风个性”。所谓“书风个性”,就是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同时,使自己写出的字出神入化,气韵生动自然,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表现书者在写字的运行过程中“意”和“神”的结晶。而决不是抛弃了传统书法技艺,去故弄玄虚,娇揉造作,求怪求丑,似乎把字写得越怪越丑,就越能显出自己的“个性美”。从而以迎合现代书坛上一直争议不休的“怪、丑”求美派的胃口而取胜。好象“个性”和“美”就是表现在“怪”和“丑”上,无关于书法史上结体严谨,法度精密,“精贯天地,气通六合,神注八方”的要诀。忘却了“文见字、词、句,字在精、气、神”的警言。因而也导致一些学书者走入歧途,不潜心于传统书法的研究,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没学会“爬’’就学“走”,挖空心思地走捷径,背离传统书法之学,生造一些不易被人接受的“怪、异”形体,有的还得个这样那样的奖。倘若某单位、某团体要请他们写几个字派用场,他们便花样百出,这样的书法家用以何为?
       笔者认为:偏离了传统的书法趣味法度,一味去追求所谓的“形体美”和“个性美”那是滑稽可笑的。书法书法,必须书中有法,书中无法,谈何书法?古人云: “书为行,法为意”,“引意凝神,气韵贯通,笔走龙蛇,意如飞鸟,来不可止,去不可遏”,乃为书法之精妙。书法艺术,在于“美之于形,法之于度,妙之于神,精之于气”,即“形”者,结体形象;“度”者,布局法度;“神”者,神采意境;“气”者,气韵贯通。这才是书法艺术黑白世界的完美结合。书法艺术在于神采和意境,无论是古朴雄健的,还是清新秀逸的,都是书家以点画结体文字的不同变化所造成的结果。是以墨泽的枯润来巧妙地书写汉字形体以表述其情和意的过程,它凝情溢意为笔端,或浓墨倾泼,或枯藤逸意,情似高山流水,奇岩怪石,古柏苍松,涓流狂涛。是把点线的书写融为一体,以线的活力、气势、韵律寄托书者的感情,它们“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相互谦让,各得其所”。这神妙的一点一画,矢矫奇突,流美飞扬,仪态万方,不可端倪。书法艺术正是通过线的这种无穷无尽的变化,使它具有与绘画相似的“气韵生动”的特色,是黑白世界的写真。它重如崩石,轻如飞花,捷如闪电,涩如柏身,露如奔湍,蓄如蕴玉,刚如凿铁,柔如嫩荑。“气韵生动”是我国美学中代表书画艺术形式最高的美的标志。它集行云流水、老树枯藤、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之壮观于纸上,洋洋洒洒,飘飘逸逸,形成海阔天空、宇宙万象之自然景观。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大千世界龙腾虎跃的观赏效果。它离不开运笔的技巧和内在的功力及行笔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强调用笔和用墨的精巧,或藏或露,或中或侧;或是浓墨倾泼,大肆渲染;或是明如秋水,淡点春山。成功的作品应是“点画厚圆,气韵流畅,法度精密,雅俗共赏”的融合体,应有独到的意境和隽秀大方的气质,集形体美与神韵美于一身,凸现自然奇观,使人感受到一种奇特的美的享受。这才是易于被生活所接受的上品。凡是历史上别具匠心的大书法家们都是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取各家之长,融合自己的个性而自开面貌的。而并不是说,要故意扭捏造作,把字写得越怪越丑,越不被世人接受的就是艺术境界高。书法艺术诚然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但也决不是只为上流社会服务而不能被一般民众所欣赏的东西。它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广大民众这块沃土为依托,一代代书人的培育和浇灌。否则,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离开了广大民众,也是苍白无力的。
因此,笔者认为:要推进书法艺术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先在学好和打下传统书法技艺的扎实基础上,传承和开辟自己的个性领域,在遵循古法中出神入化,使自己的字一变应万变,让人领略到大自然典雅淳朴、各有归综、尽善尽美之享受。随着汉字的书写体式顺其自然,挥洒自如地表现出大千世界万象轮回之洋洋大观。这才是书法艺术应致力追求和发展的理想境界。而不是要你在那里故弄玄虚,刻意做作,写出几个“怪”体和“丑”体来就能解决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万物在变迁,书法艺术也要进步,不断注入鲜的活水,才能使中华墨池洋溢生机,浩荡长春,不致陈腐和断流。决不能停留在几千年前先人们创建的古法上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僵死地遵循和生搬硬套地去维护,那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观。历史的经验证明:在世间万物中,只有不断发展,社会才有进步,一切事物才能更有盎然的生命活力。然而,我们也不能摈弃古法的传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只有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书法也才能发扬光大,不断走向辉煌。须知在现代书坛的洋洋大观中,“怪”体、“丑”体不乏其类。当然大多是形同远古时代的象形体和现造的扭捏体,他们毫无技法韵味地“写猪如猪,写狗如狗,写出万象满地走”。介乎于粗劣的字画之间,不伦不类,实以让人难以接受。
       因此,书法艺术应立足于雅俗共赏的宗旨,引导学书者对传统书法进行学习、探讨、研究、评判。面向广大社会和民众,才能使书法艺术更富有生命活力,更完美地将中华书法这块艺术瑰宝发扬光大。让其异彩独放世界民族文学艺术之林。
O0五年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