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top figures Report
高端人物报道
当前位置:
基层党建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苑保华
来源: | 作者:国宝 | 发布时间: 2025-09-10 | 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苑保华

来源:新民网2025-09-09 09:02


 

前言

瀚墨留香,丹青不老。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流淌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精神的追求。

今日中国,盛世气象恢弘,文艺园地百花齐放。当代书画家们植根于千年传统的深厚土壤,以敏锐的视角感知时代脉搏,以澎湃的激情捕捉生活韵致。他们既恪守古法,于笔墨线条间追寻先贤风骨;又勇于创新,在构图意境中融入现代审美与独立思考。其作品或气势磅礴,描绘祖国山河之壮丽;或细腻婉约,抒写人民情怀之真挚;或抽象写意,探索艺术语言之新境。每一幅力作,不仅是个人才情的挥洒,更是时代精神图谱的生动注脚,凝聚着对家国、对民族、对文化的深情与自信。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系列,旨在聚焦当今艺坛卓有成就的书画名家。通过呈现他们的艺术探索与杰出成就,我们不仅是在记录一个个鲜活的创作个体,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镌刻一份属于民族的国家艺术记忆。他们以笔为耕,以墨为魂,在宣纸的方寸天地间,书写着属于这个风流时代的华彩篇章,推动着中国书画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笔墨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时代风流。


 


 

艺术简介

苑保华,号墨竹山人,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保定市财政局退休干部。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保定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自幼酷爱书画,1982年10月入伍,1983年部队培养两用人才,在镇江市美术工艺厂和镇江市广告装潢设计公司学习,期间得到多名书画家前辈指导,后拜师著名画家刘家生门下,写竹技法得到长足进步。

2020年12月在保定市文联和美协组织的聚焦“三个圆满收官”主题美术创作成果展中,《清风》被评为入展作品。

2021年6月在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组织的永远跟党走—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艺创作美术作品展中《风骨》初评入围作品。

2021年6月在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组织的庆祝建党100周年“我心向党盛世繁华”书画作品展中《劲竹》被评为入展作品。

2021年6月在保定市美术家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保定市美术作品展览”中《清影摇风》初评入围作品。

2021年6月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21年6月《河北书画研究》总第24期新秀栏目4个版面刊发“竹痴”苑保华的“竹缘”一文,同时刊发《高节志凌云》《竹韵》《劲竹》《风骨》4幅作品,图文并茂。

2022年9月保定市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保定市迎庆党的二十大美术作品展”中《山河颂》初评入围作品。

2022年9月保定市直工委、保定市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书法美术摄影展”中《清风》评为展出作品并获三等奖。

2023年9月在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组织的“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美术展”中《淀上風光》作品入选。

2023年10月保定市直工委、保定市文联组织的市直机关“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书法美术摄影展中《清风劲节》评为展出作品,获美术三等奖。

2024年3月加入河北省美术家协会成为会员。

2024年12月在保定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当选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竹魂墨韵:苑保华画竹艺术的精神追寻与笔墨境界

竹,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承载着清雅、刚直与坚韧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自然之景,更是精神之镜。苑保华以“竹痴”自况,其人与竹之缘,既是个体生命经历的投射,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他的画竹艺术,不仅源于对自然竹态的深情凝视,更源于其对人格理想的执着追寻。

苑保华早年军旅生涯的淬炼,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底色。军营二十载,锻造出如竹般坚毅正直的品格,也使他更深刻理解竹之“中通外直”“宁折不弯”的意象内涵。转业后虽从事他业,但那份对竹的眷恋始终未曾消褪,直至知天命之年偶遇画家刘家生的作品,才真正点燃他心中深藏的艺术火种。这种“迟来的觉醒”,非但不显迟滞,反而因岁月沉淀而愈发炽热纯粹。他从粉丝成为弟子,以“墨竹山人”自号,实则是将人生阅历与审美追求融汇于笔墨之间的郑重宣言。

苑保华的艺术修习过程,堪称“苦修”的典范。仅一年便用尽五百张毛边纸,其勤奋程度连老师刘家生也赞叹不已。这种近乎痴迷的投入,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毅力,更反映出他对中国画传统中“技进乎道”理念的深刻认同。笔墨的训练从来不仅是手的运动,更是心的修炼。苑保华通过反复摹写、揣摩恩师“写三聚五”的构图心法,逐步领悟到竹之精神与形式之间的微妙关联——疏密、浓淡、动静皆需服务于“传神”这一终极目的。

在技法层面,苑保华的作品展现出显著的写实性与书写性交融的特征。他善于以细腻的笔触勾勒竹枝的劲节与竹叶的参差,尤其注重墨色层次的控制。浓淡干湿的变幻不仅塑造出竹的立体感,更营造出空间的气韵流动。其笔下之风竹,尤其具有动态的生命感:竹叶翻飞如诉,墨迹间仿佛可闻飒飒之声。这种“画中有声”的艺术效果,并非单纯来自技法熟练,更源于画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真实投射。

色彩运用上,苑保华敢于突破传统墨竹的单一色调,引入朱竹、翠竹等彩墨语言。他以曙红加墨表现朱竹的温润与坚韧,以藤黄、花青辅墨渲染翠竹的光感与生机。这种设色方式既尊重物象的物理特性,又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体现出“色墨相融”“以彩写意”的现代审美取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始终把握“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原则,使色彩成为笔墨结构的有机延伸,而非浮泛的装饰。

从艺术风格来看,苑保华的竹画兼具写实之精微与写意之超逸。其作品既可见刘家生先生的影响——如枝叶穿插的韵律感、画面清润的文人气息——也逐渐显露出个人的语言探索。他追求“清且真”的竹态风神,实则是以竹为媒介,表达对高洁品性与生命力的礼赞。画面中那些瘦削却挺拔的竹枝,仿佛亦是画家自身精神的写照:历经风霜而始终向上。

总而言之,苑保华的艺术实践重新诠释了“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创作逻辑。他从自然之竹中汲取形态,从师承中领悟法度,从人生中凝练情感,最终通过笔墨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哲思的艺术世界。他的“竹痴”之名,并非仅是癖好的标签,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象征——在喧哗时代中坚守一份宁静的执着,在浮躁风气中追求一份纯粹的表达。

苑保华画竹的意义,超越了个体成就的层面,触及当代中国画发展中如何继承与创新的核心议题。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并未消亡,而是可以通过新的生命体验与技法探索获得当代转化。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清正之气、刚健之风,亦为当下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价值参照:艺术的高度,终归取决于人格的厚度与精神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