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网| 2025-09-09 09:19
前言
瀚墨留香,丹青不老。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流淌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精神的追求。
今日中国,盛世气象恢弘,文艺园地百花齐放。当代书画家们植根于千年传统的深厚土壤,以敏锐的视角感知时代脉搏,以澎湃的激情捕捉生活韵致。他们既恪守古法,于笔墨线条间追寻先贤风骨;又勇于创新,在构图意境中融入现代审美与独立思考。其作品或气势磅礴,描绘祖国山河之壮丽;或细腻婉约,抒写人民情怀之真挚;或抽象写意,探索艺术语言之新境。每一幅力作,不仅是个人才情的挥洒,更是时代精神图谱的生动注脚,凝聚着对家国、对民族、对文化的深情与自信。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系列,旨在聚焦当今艺坛卓有成就的书画名家。通过呈现他们的艺术探索与杰出成就,我们不仅是在记录一个个鲜活的创作个体,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镌刻一份属于民族的国家艺术记忆。他们以笔为耕,以墨为魂,在宣纸的方寸天地间,书写着属于这个风流时代的华彩篇章,推动着中国书画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笔墨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时代风流。
艺术简介
周昌发艺名秦愚,1948年生于陕西潼关杨震故里。幼性愚顽学前写字受家父一掌之训,启迪敬畏读书写字之真谛,中学受恩师孙玉林厚爱上课板书丶园地示字、文革上街书标语庆书有点名气增添自信承蒙教诲,方知杨震故事,方懂行善积德、吃亏是福、清白做人、诚实做事、吃苦耐劳的道理。从此爱上写字,立志习字终生不辍。退休后系统学习书法理论,决心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和杨震精神,竭尽余力,服务于社会和民众。
2008年汶川地震捐出33幅历届参展获奖作品,慈善拍卖:2010年在南宁历藏文化华诞61周年竞拍两幅作品,2011年参加首届中国风书画艺术展并入围书两幅作品:潼关“颂杨震促廉洁”展出并被收藏两幅作品:五幅作品选刊载于《中国艺术家》杂志;2012年两幅作品参加南宁南伦书画春季拍卖会、七副作品参加南宁博物馆通宝堂作品展;2014年“相约北京全国中老年文学艺术大赛”获书法一等奖,3月5日书画频道新春展播入选一幅“龙马精神”被展播此作品同时被“盛世中华”入围并制作国礼红瓷,授予“国礼红瓷书法艺术家”称号:此后在“首届中国橘洲书法艺术展”、“璀璨中华”、“光辉旗帜不朽丰碑”“最美夕阳红”、“中国龙中国梦”、“中国梦”“中国书画通鉴”等十几个大赛中获奖;“全国首届草人杯”获优秀奖;“榜样中国”获银奖;“第二届中国梦想杯获铜奖;这些作品均·入选成书;并分别授各种荣誉称号;龙的传人全球华人书龙画马大赛活动荣获龙头提名奖:四副作品参加中国当当实力派书画专家称号;部分作品被选入,2015年8幅作品被邀入选”新长城艺术梦“官网展播其中”龙马扬天威“被入选篆刻八达岭新长城壁画。6幅作品入选”陕西英才“25期,一幅作品入选2015”中华英才“杂志。
2016至2019年朋友邀赴福建崇武惠安倡建海陆丝绸之路(惠潼)文旅友谊城并在惠安国际石雕节举办首届書畫工艺展成功,但因两地迎送女娲座像並因经济产权纠葛更因黄泉福大师逝世而遗憾泡湯!虽如此但海陆丝路两地红色基因影响仍在並不断深入促成两地联谊,正因此我不放弃并于2024春节术后用親身体会創作书法作品展示,体悟傳统文化追寻海陆丝路深触厦门苏金源海峡两岸联谊会并参与书法交流作奉献,深触海天一色老师学习盘古真经尧舜心法感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感自已学疏才浅孤陋寡闻,学识缺欠太多!少林延闳法师重走玄奘取经路更令人震惊玉华大同精神絲路情,学无止境!2009法国作家重走百年法国海陆丝路泉州西安重拍潼关段更精细治学精神更感人!不管前边路有多曲折艰难,不管夲人家庭身体有何困难决心在弘扬传统文化联谊陕西渭南潼关和福建泉州惠安崇武红色海陆絲路文化旅游事业贡献力量竭尽全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盘古大同夢天人合一体中国复兴夢,海陆丝路一带一路就是玄奘取经路是玉华大同大成经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夢大成经!法国巴黎公社中国人民公社就是通向共产主义人类大同的桥梁康庄大道!世界大同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共同目标共同发展共同努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我愿在弘扬中华文化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成长永不停步永远前进!感恩父親一掌之训,感恩老师同学帮我申请得到高中困难三元助学金,我应该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感恩伟大祖国母亲伟大中国共产党!
诗文当为时而赋,书画更应世而作。成绩是起点更是鞭策,我决心踏实学习博大精深书法国粹,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保卫和平,竭尽全力。
墨痕深处见初心:秦愚的文化守望与精神远征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书法从来不是孤立的笔墨技艺,而是精神血脉的赓续、文明基因的传递。生于陕西潼关杨震故里的周昌发(艺名秦愚),以数十载执着求索,在砚田耕云种月,于墨海载道弘文,将个人艺术生命与传统文化传承、社会道义担当、人类文明对话紧密交织,谱就一段“墨痕深处见初心”的文化守望者之歌。
一、文脉滋养:从一掌之训到精神自觉
秦愚的艺术启蒙,深植于故土文脉与家学师道的双重滋养。幼时“一掌之训”,看似严苛,却在他心中播下“敬畏文化”的种子;中学时代,恩师孙玉林的板书示范与悉心教诲,让他于笔墨间初窥艺术门径,更因杨震“清白做人、诚实做事”的故事,领悟到“艺术与德行共生”的真谛。
潼关,这片孕育“四知先生”杨震的土地,赋予他“行善积德、吃亏是福”的精神底色,也让他将书法创作升华为一生志业——这不仅是技艺锤炼,更是人格修持,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人文精神的践行。从那时起,“敬畏文化、清白为艺”的信念,便成了他笔墨生涯的精神锚点。
二、艺以载道:笔墨当随时代,丹青不负苍生
真正的艺术,从不囿于书斋自赏,而应与时代同频、与苍生共情。秦愚的书法生涯,始终贯穿着“艺术服务社会”的自觉。
2008年汶川地震,他毅然捐出33幅历届参展获奖作品参与慈善拍卖,以笔墨之力凝聚爱心;此后,从“相约北京全国中老年文学艺术大赛”到“首届中国橘洲书法艺术展”,数十个国内外赛事中,他屡获殊荣:作品或被权威机构收藏,或入选经典典籍,或制成“国礼红瓷”走向世界……但他从未将艺术成就视为个人私藏,而是以作品为媒介,让书法走出小天地,成为传递中华文化魅力、联结大众情感的纽带。
从“龙马精神”的昂扬气象,到“颂杨震促廉洁”的精神昭示,他的笔墨间,流淌着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对家国情怀的抒发——艺术于他,不仅是技法的精进,更是“为时代立言、为苍生抒怀”的责任。
三、丝路远征: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与大同理想
若说“笔墨抒怀”是秦愚的艺术本色,那么投身“海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则是他对文化使命的拓展与升华。
十余年前,他远赴福建崇武惠安,倡议共建“海陆丝绸之路(惠潼)文旅友谊城”。虽因诸多波折暂受阻滞,却以文化的韧性播下交流火种:术后初愈,他仍以亲身感悟创作书法,参与厦门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在与“海天一色”等文化同道的切磋中,体悟盘古真经、尧舜心法的精深;从少林延闳法师“重走玄奘取经路”的壮举里,触摸“玉华大同”精神的脉动……
在他眼中,“海陆丝路”从不是简单的商贸通道,而是如玄奘西行般的“文明求索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老先声。从法国作家重走“百年法国海陆丝路”的严谨治学,到他以书法为桥联结陕西潼关与福建泉州的文化纽带,都印证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跨越山海的对话与共鸣。而他笔下“龙马扬天威”入选八达岭新长城壁画,恰是这种文化精神“破壁而出”、融入时代记忆的生动注脚。
四、初心如磐:在感恩与求索中永攀高峰
回望来路,秦愚常念及父训的启迪、师恩的厚重,以及高中时“三元助学金”的温暖——这份感恩之心,让他的艺术始终饱含“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温度。
他深知“学无止境”,在传统文化的浩瀚宇宙中,自己仍是“学疏才浅”的求索者,却以“永不停步、永远前进”的姿态,将个人追求融入“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愿。在他看来,书法的“法”,不仅是笔墨的法度,更是“天下为公”的大道;艺术的“美”,不仅是形式的美感,更是“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精神之光。
秦愚的书法世界,是个人生命与文化长河的交融,是技艺追求与精神远征的统一。他以笔墨为舟,载传统文化之魂,渡向服务社会、联结世界、通向大同的彼岸。这份从“一掌之训”出发,终至“天下为公”的文化守望,正是当代艺术家践行使命的生动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