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网| 2025-10-27 16:56

前 言
在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中,艺术与商业,曾被视为两条平行线的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交汇、融合,激荡出引领未来的创新能量。艺术为商业注入灵魂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商业则为艺术拓展表达的广度与传播的力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书写着这个时代“美”与“用”共生共荣的华彩篇章。
在此背景下,我们特别推出“《墨韵商道 共创辉煌》——企业战略合作重点推荐艺术家”系列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对艺术家个体的礼赞,更是一场关于跨界价值、美学赋能与品牌升维的深度探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思想的锋芒与情感的流淌,是一种能够与商业空间、品牌精神产生深度共鸣的文化力量。

郑有国艺术简介
郑有国,中国著名书法家,1955年生于四川省南部县;五岁学书,临摹研习名家书帖数年,打下雄厚基础。郑有国的书法,笔墨豪放、飘逸、典雅;结章表现出强烈的力量节奏,气血流畅,阴阳化合;作局追求神韵,抒发性灵,感染力强,表现出潇洒、豁达、激扬的独特风格。先生书法的另一独到之处,追求汉字的五行生克平和,与天地人化为一体。
数年来,郑有国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书画大展大赛中获奖。入著《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书画品鉴》、《中国书画名家代表作典库》、《古今书坛名家与墨宝》、《盛世典藏》、《艺海传奇人物》、《东方之子》、《中华英才》、《当代艺坛骄子》、《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人民功勋艺术家》、《书坛七贤》、《中韩书画名家》、《世界当代艺术名家大典》、《艺坛翘楚(欧阳中石、郑有国、刘大为、靳尚谊)》、《中国书坛五岳(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张海、郑有国)》、《书坛巨擘(欧阳中石、沈鹏、张海、李铎、言恭达、郑有国)》、《当代中国书画八大名家(沈鹏、欧阳中石、苏士澍、郑有国、范曾、冯远、范迪安、杨晓阳)》、《盛世中华--影响中国书坛四大家(欧阳中石、沈鹏、张海、郑有国)》、《大道同行——中国艺坛名家雅集(范迪安、何家英、苏世澍、孙晓云、郑有国)》、《中国书法名家三人集(欧阳中石、沈鹏、郑有国)》、《特邀书画名家献礼全国两会》等六十多种书画经典。入驻“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人才库”、“传世墨宝档案”、“中华文化名人专家档案”、“中国创新智库”、“书画名家信息系统”等。
荣获“中国近现代杰出书法家”、“中国当代书坛巨擘”、“人民艺术家”、“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红墙国粹—中国顶尖级艺术家”、“2024年首届国粹文化金马奖”、“中外文化交流大使”、“亚洲书画界十大新闻人物”、“全球百强榜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百川学海(60×120)
笔走鸾凤写飘逸墨融五行蕴神品
——记著名书法家郑有国
传统书法自魏晋以降,便以形神兼备为圭臬,王羲之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著名书法家郑有国先生引领当代文人书法潮流,将传承与创新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深谙书贵神似的传统,又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胆识,开创了当代草书神品境界,是谓当代书坛承古开新的典范。
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写满了书以尽意笔墨实践。专致师法古人,郑有国先生临摹颜柳欧赵诸帖深得法度真谛。又能融会贯通,以心作书全方位实践情致与法度并重的艺术精神。历代名家法帖是他向丑书宣战,呈现书法秩序的基石,将二王的清逸、苏黄的跌宕、米芾的跳宕熔于一炉,形成了自我书法飘逸而不失筋骨,豪放而暗藏法度卓越风格。
细观先生的行草创作,有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大机智!刚柔相济,深藏中国传统哲学内核,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融入笔墨,通过黑白对比、虚实相生的布局,赋予作品以天地交感的节奏,所以线条的刚柔转换、墨色的浓淡枯润,皆暗合五行生克之道,时时透显着阴阳和调,万物生焉笔墨哲学观,让书法不再是静止的线条符号,而是流动的书道节律。书以载道的追求使他的作品超越技艺,升华为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思想载体,一望心仪,让人爱不释手。
写文人风骨,作心画精神。郑有国先生写书法有书为心画见的,他将个人修养与艺术追求高度统一,写成的《天行健》《业精于勤》等作品都见笔力如松柏苍劲,气象如高山巍峨,正是其浩然正气的外化镜像,由是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书坛的当下,他坚守“书正道”的文化信念,以文人书法的书卷气抵御丑书恶俗,拥有了当代文人书法弘扬书道的砥柱功勋,起笔落笔间,达成着一位文化人最不可或缺的文化使命。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一支柔毫贯通千年文脉,书道永恒续写时代精神。这些书法作品是形神兼备的典范,是天人合一的诗篇,又是文以载道的旗帜,以独到的光芒,照亮书法正宗本来的模样!这不仅是对书法传统的守护,也是对书法文化未来最有力的正道推进!
笔走鸾凤写飘逸,墨融五行蕴神品。笔墨当随时代,郑有国先生的行草创作不断在传统技法中注入现代精神,所写所作既有兰亭序的文人雅趣,又有寒食帖的率真性灵,古意今情的表达让他的书法成为连接过往当下的文化桥梁,载着传统书法文化的精髓驶向未来,在当代书坛已经树立起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高度的笔墨标杆!怀敬仰之心静观,又见神品笔墨横空!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罗扬
2025年8月14日书于北京

步泽履(60×120)
墨海传薪承古韵心毫见性铸丰碑
——记著名书法家郑有国
作为当代中国书坛的重要代表人物,郑有国先生的书法艺术犹如一部厚重的典籍,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他的作品,就是开启一场与千年书法传统的深度对话。那氤氲的墨色中,既沉淀着古老艺术的精髓,又跃动着当代审美的生命力。这位从四川南部县走出的书法大家,用六十余载的艺术实践,完成了一场从潜心传承到开拓创新的蜕变历程,其间的每一笔墨痕,都在诉说着对书法本体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
郑有国先生的艺术之路,彰显着对传统正脉的虔诚守望。五岁执笔伊始,他便将艺术生命的根须深植于中国书法的沃土。对二王法度的深入研习,使他深得晋人风韵;对唐代楷书的精心揣摩,令他领悟盛唐气象;而对宋人意趣的反复体味,则赋予其作品以文人的性情与哲思。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绝非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通过笔墨与古人进行精神层面的深度交流。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使他的创作既保持着纯正的血脉基因,又孕育着创新的种子。
在笔墨语言的探索中,郑有国先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智慧。他的用笔既恪守中锋行笔的古训,又勇于在法度中寻求突破,于点画间营造出独特的节奏韵律。其运笔时而如禅者入定,含蓄深沉;时而如剑客出鞘,气势如虹。对墨色的精妙掌控更是他艺术语言的重要特征,通过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使平面文字产生了立体的空间质感。这种对笔墨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运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形式的局限,升华为直抵心灵的艺术表达。
在章法布局与气韵营造方面,郑有国先生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造诣。他深谙"计白当黑"的东方智慧,让虚实相生成为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作品中的疏密开合、起伏跌宕,既遵循传统法度,又体现现代审美意识。更为难得的是,他的书法在形式美之外,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每幅作品都是其学识修养与人生阅历的自然流露,观者不仅能欣赏到笔墨的精妙,更能感受到超越形式的精神气象。
郑有国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风格的成熟,更在于他对当代书坛的深远影响与杰出贡献。他的名字与众多书法大家并列于《中国书法家辞典》等重要艺术典藏,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等殊荣,这既是对其个人艺术造诣的肯定,也是对其文化担当的认可。在艺术商品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他始终保持着对书法本体的坚守,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学养,为当代书坛树立了精神标杆。他的艺术实践昭示我们: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必然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墨海传薪承古韵,心毫见性铸丰碑。品读郑有国先生的作品,就是体验一场深刻的文化修行。郑有国先生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场永不停歇的文化修行。在他的笔墨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对传统的虔诚膜拜,更是一位智者对文化命脉的自觉承当。他的笔墨既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又绽放出时代的芬芳,恰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的艺术创作正是其精神家园的生动写照。这份在变革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精神,必将以其独特的光芒,持续照亮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之路。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王旭
2025年秋书于北京

佛(60×90)
郑有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解构与时代价值
在中国当代书法多元发展的格局中,1955 年生于四川南部县的郑有国以六十余载的笔墨实践,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学体系。从五岁临池学书的启蒙,到成为入选六十余种权威典籍、荣获“中国当代书坛巨壁”等称号的书法大家,其艺术轨迹折射出当代书法传承与创新的典型路径。深人解析郑有国的书法艺术,不仅能把握其独特的美学特质,更能为理解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启示。
传统筑基:经典谱系中的创造性传承
书法艺术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资源的理解与转化能力。郑有国五岁学书,临摹研习名家书帖数年的艺术起点,奠定了其扎根经典的创作基调,这种早期的经典浸润并非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对书法精神内核的深度解码。
从传承路径来看,郑有国的临摹实践呈现出碑帖融合的鲜明特征。其作品中“豪放飘逸”的笔墨气质,可见对王献之一笔书的灵动、米芾刷字的爽利等帖学传统的吸收;而“力量节奏”的结章处理,则蕴含着魏碑的方劲与汉隶的雄浑,这种对碑学与帖学的兼容并蓄,使其在起步阶段就突破了单一传统的局限。四川地域文化的滋养更赋予其艺术独特底色——巴蜀文化中三星堆青铜的雄浑与苏轼文人的洒脱,共同塑造了其书法“豪放与典雅并存”的双重品格。
在长期临摹中,郑有国形成了学古不泥古的辩证认知。他将临摹视为与先贤对话的过程,既恪守“中锋用笔”、“屋漏痕”等传统法度,又不囿于字形的机械模仿。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使其在掌握笔墨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艺术个性的生长空间,为后续风格的成熟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正是这种扎实的传统筑基,让他的书法在创新探索中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风格熔铸:哲学理念的视觉转化
在深厚传统积淀上,郑有国构建了“笔墨豪放、飘逸、典雅:结章力量节奏鲜明;作局追求神韵”的独特风格体系,其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多个维度的有机统一,核心在于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转化为视觉艺术语言。
笔墨语言的三重特质构成其风格基石。豪放展现于笔法的挥洒不羁,起笔如星垂平野的开阔,行笔似江河奔涌的气势,收笔若悬崖勒马的沉劲;飘逸体现为线条的灵动流转,牵丝映带如“风过荷塘”的轻捷,墨色变化似“烟霞聚散”的朦胧:典雅则是贯穿始终的底色,无论如何奔放都不失“书卷气”,避免了狂怪粗野之弊。这三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其作品中达成“放而不纵、飘而不浮、雅而不滞”的精妙平衡。
结章布局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郑有国将“阴阳化合”、“气血流畅”的传统理念融入形式构成:字形的欹正、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枯湿形成阴阳对立统一;字群的和谐布局、行气的贯通构成气血循环;整体的节奏张弛则暗合自然生命韵律。更具独创性的是其“五行生克”理念的实践一一横如木之舒展、竖似火之升腾、撇若金之锐利、点犹水之灵动、转折像土之稳重,五种笔法对应五行元素,在作品中形成动态平衡,使书法成为宇宙秩序的微观呈现,实现了“与天地人化为一体”的艺术追求。
作局布白的意境营造展现空间智慧。“追求神韵,抒发性灵”的创作主张,使其作品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和谐规整的审美特质。字间距的把控疏密得宜,既无拥挤迫塞之感,亦无松散疏离之弊,形成贯通全篇的韵律感。单字写法更见功力,每一笔划皆酣畅淋漓,似有千钧之力注人笔端,却又不失飘洒俊逸之姿,如仙鹤振翅般舒展灵动。这种将规整秩序与自由气韵完美融合的布局之道,使观者在品赏时既能感受到理性的和谐之美,又能体悟到感性的生命张力,充分彰显其作品感染力强的鲜明特点。
时代价值:文化担当的多维彰显
郑有国的书法术在当代语境中彰显出多重价值,其作品入编六十余种典籍、荣获多项殊荣的事实,印证了学界与社会对其艺术成就的广泛认可,也凸显了其艺术的时代意义。
在传统现代化转型中,他提供了成功范式。通过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既保持文化根脉又赋予传统新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方构成原理时坚守汉字精神,实现“中体西用”的创造性融合,为当代书法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提供了路径启示。其入选《世界当代艺术名家大典》《中韩书画名家》等国际典籍,正是这种融合探索获得广泛认可的明证。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大使”,其作品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豪放飘逸的外在形式突破文化隔阂,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感知;“五行平衡”的内在理念传递东方和谐智慧,为解决当代世界的矛盾冲突提供思想资源。在国际展事中,其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了跨文明的理解与沟通。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彰显其强烈的社会担当。其作品中潇酒、豁达、激扬的精神气质与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形成共鸣:而“特邀书画名家献礼全国两会”等主题创作,则体现了艺术家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创作态度,使书法艺术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的中心,拓展了其社会功能,也使其艺术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从艺术史角度看,郑有国的实践证明:传统是创新的根基,时代是艺术的土壤。他以笔墨为媒介,在传统与现代、技法与哲学、个人与社会的维度中架起桥梁,其艺术不仅是独特风格的呈现,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郑有国的书法艺术为我们思考书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扎根传统、融入时代,才能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张海(中国书协名誉主席)

兰生幽谷(60×120)

落霞(60×120)

时乘六龙(60×120)

闲看庭前(60×120)

雪枝梅(56×120)

以书养德(60×130)

云鹤(60×120)

戒急用忍.(150×70)

据沧海(150×60)

上善若水(120×56)

盛德(120×60)

天道酬勤(120×60)

天行健(120×60)

行稳致远(180×70)

业精于勤(220×70)

缘(66×90)
